兔年越来越近了,疫情之下,县城大街上空荡荡的,往日的车水马龙不见了踪影,看不出快要过年的情景,午后人们大多在家“阳”着、“躲”着。可在射阳东园菜场一家小门市前,却有数十人在排着长队,10多平方的门市,里里外外都是人,成为时下一处独特而又难得的景象。每个人面前都端放着一个不锈钢大盆,盆里盛着等待加工的鲜肉。原来这里是一家远近闻名的香肠加工店。
一对夫妇,43岁那年,怀揣加工香肠的手艺,从滨海来到射阳,开了个小门市。一晃过去30多年,一对老人都76岁了,仍在率领儿女做着香肠加工。一家人分工协作,一站就是大半天。添加作料的工序最为关键,是老奶奶在负责。她耳不聋,眼不花,一台电子秤用的非常自如,数种调料摆在面前,根据肉的斤量,秤了又秤,抓了又抓,或增或减,神情专注而淡定。调料的配方在她脑海里,她更像是在用心调制,以不负乡亲邻里多年的信任。老爹爹负责扎起灌好的香肠,动作娴熟,不紧不慢,似在完成最后的作品。儿女们做着帮手,有的在洗肉、切肉,改刀切成小块,用搅肉机加工成肉丁。有的把腌制调好的肉馅放在特制的机器里,用肠衣将半成品灌成香肠。高峰时段,一天的加工量有一千多斤,让一家人从早到到晚忙个不停,别的不说,那个葱姜水一天就要用去几大桶。配方神秘而又独具风味的的调料粉则是早早就备足了的。一只只不锈钢的大盆在小店里流转,一道道工序忙而不乱,进来的是一袋袋新鲜的猪肉,带走的是一串串带着年味的香肠。
香肠是盐阜地区家家必备的年货,一次加工十几斤,几十斤,可吃上大半年。这晒好的香肠黑里透红,看着嫩汪汪的,闻着奇香,食之味醇,令人回味。疫情困扰,寒风凛冽,依旧挡不住人们对年味的追寻。“我家老父亲吃这家香肠30年了”,“我女儿就喜欢这家加工的香肠的风味”,长长的队伍在不停的移动,点赞的言语让新来的人倍感欣慰。有人从乡镇赶来,有人吃了早午饭就来,没想到会排起长队。大家都带着口罩,秩序井然,为了家人,为了情怀,为了新年,为了味道。没有怨言,只有期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采办年货的喜悦。
疫情仍在肆虐,超市、菜场是冷冷清清,只有这香肠加工店繁忙的情景,呈现了越来越浓的年味!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一对老人的传承与坚守,让一份独有的年味不可或缺。有了各行各业的辛勤劳作,才有万家灯火的团圆美好。虽有疫情干扰,新年照样来到。战胜疫情,平安过年。已是冬至节气,立春还会远吗?春花烂漫时,我们相约走进春天,拥抱自然!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