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政策之间条块分割现象明显,科技、文化场馆间缺乏有效联动
我国科技馆的建设发展源自北美“科学中心”模式,近20年间集中快速发展,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众馆一面”现象
科技馆更加强调展品的互动性而非实物的收藏和呈现,展品需经过大量设计、研制才能被创造出来,由于创新研发难度大、技术性强,使得展品的种类、数量、规模都受到限制,部分科技馆之间展品相似度较高,难以实现博物馆展览基于各馆藏品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由此使得所传播科学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都受到局限。
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还缺乏扎实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
尽管国内围绕科技馆、科学文化等主题的研究成果已初具规模,但在宏观的理论阐述与接地气的实践经验总结之间,扎实的中观研究仍不多见。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史挖掘、原创性展品及活动研发,以及博物馆学前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仍显薄弱。我国科学文化理论研究亟须尽快追赶国际理论的发展脚步,与基础设施实体建设齐头并进。
首先,应不断加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之间的跨界融合 其次,应提升科学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在国内 各地应深挖当地科技发展历程,总结科技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保证传播内容接地气,易于被公众所共情和接受。要用科学文化传播的理念来取代对知识普及的单一追求,可先通过回溯各地历史进程中的科学元素来探寻科学文化的生根之处,再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故事来真正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从而扩展科学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国际上 应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层次的交流合作,用开放的态度拥抱生态博物馆、NFT博物馆等最新理念,将国外具有新意的展教形式、理念与独具特色的本土科学文化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最大程度提升科学文化内容的丰富性。
最后,应通过提升学术研究与原创性展品开发,着重加强基础设施自身建设 在理论层面 我们应扩展科学文化基础设施的学术研究职能,广泛学习国内外博物馆学、教育学、科学传播、科学技术史、艺术设计等各个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持续提升对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本质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特有的经验来加强中观层面的学术研究,不断积累国际水平与中国特色并重的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向国际输出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中国智慧。 在实践层面 针对展品开发、展览设计、活动组织等各环节开展原创性研发,促进基础设施的内容建设跟上数量增长的步伐,使飞速建设的各类场馆真正发挥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应有的重要功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中国的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放眼当下,无论是科技自立自强对科学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是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科学文化需求,都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以开放的眼界和严谨的态度建设不拘一格的科学文化基础设施。
作者:李响1、齐欣2
1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2 中国科学技术馆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