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整容镜

联系方式Contact Us

盐城市人民防空协会

电话:0515-81899099

传真:0515-88360466

邮箱:1992548362@qq.com

地址:盐城市亭湖区绿城路89号

博士应聘被刷,只因坦言 4 篇文章被导师抢一作,杰青评价:不能把老板卖了

2022-06-24 09:56:30

几日前,国家杰青、首都医科大学博导施焕中教授,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表文章《不能把老板给卖了》。此文一出,顿时引起网友热议,如今已被作者删除,但围绕此文的争论仍轰轰烈烈,不绝于耳。


 图片来源:文章截图


施教授在这篇文章中,描述了他曾经在某招聘中面试一位博士毕业生的经历,这段经历甚至引发了他「对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思考」。


 图片来源:文章截图


简而言之,这位博士生在面试中声称自己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过 6 篇中文文章,但应聘材料显示其中第一作者只有 2 篇,剩下 4 篇为第二作者。有教授对此提出疑问,博士生回答:


「另外 4 篇我虽然不是第一作者,第一作者是我的导师,实际上都是我一个人写的。」


施教授尖锐地评价,「世界上不再有什么应变比这样的回答更糟糕,这几乎注定了他的败局。」他认为,年轻人怎么能把老板「卖了」呢?招进来之后如何配合上级做好工作?以后也怕是不能与同事们和谐相处。不出所料地,这位博士生最后求职失败了。


 图片来源:文章截图


在文章的结尾,施教授也是留下了自己的「人生经验」:


「中国社会并不单纯讲究能力,人们习惯于注重别人是否更会做人。很多时候,某一个人的能力越强,死得就越难看。」


此文一出,舆论场上自然是众说纷纭,炸开了锅。有人认为,既然默许了「潜规则」的存在,却又因「潜规则」去淘汰该生,无疑是「又当又立」。


图片来源:公众号截图


有人认为,当医生靠的应当是知识能力,而不是「会做人」,施教授推崇的「人生经验」并不能为医疗生态带来什么正面影响。

 

图片来源:公众号截图


但也有人认为,既然潜规则默认存在,对所有人都一样,竞争就依然是公平的,如此「特立独行」的确不妥。


 图片来源:公众号截图


其实,师生间的「一作之争」在科研圈可以算得上是千古难题,大到科学大家小到你我身边,论文署名的纷争从未消停过。


1952 年,著名微生物学家赛尔曼·A·瓦克斯曼(Selman Abraham Waksman)因链霉素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实际上,链霉素是由其学生阿尔伯特·萨兹(Albert Schatz)分离出来的。


尽管萨兹博士起诉罗格斯大学和瓦克斯曼后赢得了官司,罗格斯大学发布声明,承认萨兹是链霉素的共同发现者。但他也再难立足学术界。他申请了 50 多所大学的教职,没有一所愿意接纳他。


直到1990 年导师瓦克斯曼去世后,罗格斯大学才呼吁为萨兹恢复名誉。此时,距离链霉素发现已经过去 50 周年。


80 多年过去,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变得更好,甚至在畸形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加持下,愈演愈烈。以至于现如今在某些招聘公告中,已经将这种本见不得光的潜规则默认为常态。


图片来源:某招聘网站


而不知如何应对,甚至无处声诉的学生们只能在网络平台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困境。


图片来源:知乎截图



谁的贡献更大?


如何确定作者贡献和署名顺序呢?


中科院赵国屏院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曾组织 15 个单位、 53 名科研人员共同完成 2004 年发布在 Science 上的《中国流行期间 SARS 冠状病毒的分子进化》。


「一般来说,这个规范是很明了的:署名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应该是论文中数据形成的主要贡献者。」


赵国屏说,「我研究生导师的规矩是,第一作者必须要完成论文最初草稿的写作。如果有共同第一作者,这个起草论文的第一作者往往也就成了所谓的‘第一第一作者’。」


同时,「通讯作者就是要对论文全面负责,读者有什么问题,首先要找的就是通讯作者。」


这当然是最理想不过的情况。但现实是师生间暧昧不清的贡献度问题,往往将论文署名问题推入了学术的名利场。


2017 年,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硕士刘毅状告导师李啸,称后者在期刊论文上抢占本属于自己的第一作者位置。


刘毅认为论文的主要贡献来源于自己,实验模型的设计和实施,数据都是自己做出来的,自己应该被署名第一作者,而实际上他被署名第二作者;


李啸方面则认为刘毅的贡献在于实验部分;李啸负责论文的大部分内容,并且参与了文中心论点的提炼和实验设计。论文的署名顺序是讨论决定,刘毅当时并未对署名顺序提出异议。


2018 年 5 月,法院一审判决:原告的贡献已得以体现,一审败诉后,刘毅不服,提起上诉。2018 年 12 月 17 日,此案二审开庭,当庭未宣判。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导师认为自己提供了最宝贵的想法和支撑实验完成的资金,得利理所应当,学生忽略了平台的重要性,被质疑实属太委屈;


学生认为自己辛辛苦苦,真正动手一砖一瓦构建起来,到头来却要白白拱手送人,更是义愤填膺。


这似乎是大部分论文署名之争中站在对立面的师生缩影。


这道题有没有解法呢?也有:


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博导林中祥曾表示,他认为导师给出方向,实验室内相互帮助,让研究生从不会做科研学会做科研,实现了导师的 idea,完成课题任务,学术贡献并发表论文署名的标准应该是:「学生第一作者,导师通讯作者。」


2011 年的一份研究曾经对师生合著论文中的署名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也指出,师生双方共同署名的论文本是一种双赢——一方面研究生拉导师的大旗作虎皮可以使文章顺利发表,研究生也可提高业界知名度,而导师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也是对后辈的提携,同时也可应付科研业绩方面的考核。



从学术圈到名利场


本是双赢的事怎么会频频闹到对薄公堂呢?


从知乎一位匿名答主的答案中我们可窥见一二,他内心里也并不认可自己做一作,学生做二作的形式,但却不得不为之,是因为学校的考评只认一作。


图片来源:知乎


林中祥教授也曾表示,自己十多年来每年都参加院校的职称投票,而不管是升副教授还是教授,只看报职称人的「第一作者」论文,「不管是第二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论文,在评职称材料简表中是出不来的。」


在欧美国家,通讯作者所承担的责任往往大于其获得的收益。在国内具体的招聘或评审中,均承认并强调第一作者的地位,通讯作者的地位则不是固定的。


比如研究中心、高校课题组的研究型岗位的招聘条件普遍要求为第一作者,明确要求通讯作者的不多。如大部分高校课题组、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等科研机构的招聘条件均为「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图片来源:广东省人民医院人才招聘


如此一来,无数的导师前要掌舵整个课题组的发展态势,后要面对繁重的考核任务,这种时候撕破脸和学生们抢几个现成的一作,不就是最轻松的刷资历方式吗?


「这种评价体系,怎么鼓励协同合作?」 中国科学院李家洋院士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到。


显然,若不消弭这样的对立,历史便注定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演。导师和学生,如同一长一幼两只困在迷宫里的小鼠,厮杀着、抢夺着沿途一点点奶酪,却又只能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向迷宫深处你追我赶,渐行渐远。



怎么办?


相关部门的确有在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


2018 年中科院发布《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首要两条提醒就是:「论文署名不完整或者夹带署名」和「论文署名排序不当」。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随后在 2022 年 2月,中科院发布的《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中,对于「不规范属名」问题表态:零容忍!其中第七条提到:


  • 不得故意排斥有重要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参与署名

  • 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

  • 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


2022 年 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发布的《关于 2022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也提到一个重大变化——在填写论文等研究成果时,根据论文发表时的真实情况规范列出所有作者署名,不再标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图片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


这些措施能带来积极的改变吗?具体效果尚未显现,但至少我们希望如此。


再此之前,我们仍有能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即便施教授向我们展示了「做人」的小窍门,我们也一定不要忘记它是运作在如何庞大的恶兽身下。


毕竟无论何时,学术的初心都是应该被维护的美好品质;尊重学术诚信,尊重公平底线,尊重每一位科研人的付出,才是让科研高速健康发展的唯一前提。

上一篇:没有了

近期浏览:

联系我们

电话:0515-81899099

地址:盐城市亭湖区绿城路89号

网址:www.rmfkxh.com

扫一扫 关注我们